logo
河南省太行山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Field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in Taihang Mountains, Henan Province
科学普及

太行隆肛蛙

发布时间:时间:2021-03-01    浏览次数: 175

太行隆肛蛙(学名:Nanorana taihangnica)是叉舌蛙科、倭蛙属的两栖动物。头宽大于头长,吻棱明显;吻圆;颊部向外侧倾斜;鼓膜小或不甚明显;颞褶明显隆起。鼻孔位于吻眼之间,略近于眼。舌大而圆,后端缺刻明显。指、趾末端膨大成球状;内掌突大而突出,外侧掌突窄长,中间掌突宽短。股、胫部较长;趾间满蹼;内蹠突长,略短于第一趾,无外蹠突;有内跗褶。皮肤较光滑。体背面散有少量的扁平圆疣或长疣。生活时体背面、侧面、四肢背面多为褐色,夹杂有灰色云状斑;体侧有黄色点斑状;腹面灰白色。

太行隆肛蛙生活于海拔500-1700米的山区谷地流溪内及其附近。从3月中旬开始出蛰,在4月初达到出蛰高峰期。夏季成蛙多攀在岩壁上或浅水中的石块上,受惊则钻入石缝中;秋冬季则潜入深水大石下。捕食革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等多种昆虫。分布于中国陕西、河南、山西。

形态特征


成体

雄蛙体长66.9毫米,雌蛙体长80.8毫米左右。头宽大于头长,吻棱明显;吻圆,上唇突出于下唇缘;颊部向外侧倾斜;鼻间距大于眼间距;鼓膜小或不甚明显;颞褶明显隆起,从眼后角开始,向后下斜经鼓膜上缘终于肩前。鼻孔位于吻眼之间,略近于眼;紧靠眼后有一横肤棱;两眼间有一小白点。舌大而圆,后端缺刻明显。

指、趾末端膨大成球状,两侧缘膜明显;无指基下瘤,但指基部的关节下瘤发达,明显大于第三、第四指的第二关节下瘤;掌突3个,内掌突大而突出,约等于第一指长,外侧掌突窄长,中间掌突宽短;第四指略短于第三指,超过第三指远端末节基部,但长于第一、第二指;第一、第三指几乎等长,仅达第四指远端末节基部。

股、胫部较长,后肢前伸贴体时胫尉关节超过鼻孔几乎达吻端;当股部与身体垂直状态时,左、右跟部重叠;股、胫背面肤棱明显,呈线状;股、胫背面及部腹面有白色痣粒;趾间满蹼,第一、第五趾外侧具缘膜,其中第五趾外侧缘膜达基部;外侧蹠间蹼达庶长的1/2;关节下瘤明显;内蹠突长,略短于第一趾,无外蹠突;有内跗褶。

皮肤较光滑。体背面散有少量的扁平圆疣或长疣;体背后方、两侧、肛部周围、后肢背面有针尖大小的痣粒,呈白色,中央有黑刺,尤以肛部周围痣粒密集。腹面光滑;肛部周围皮肤形成明显的囊泡状突起,略呈卵圆形,上有密集的痣粒,肛孔内壁无黑刺。

生活时体背面、侧面、四肢背面多为褐色,夹杂有灰色云状斑;体侧有黄色点斑状;腹面灰白色。体色深浅随环境有所变化,在水中呈淡灰褐色略带浅绿,在岸上和岩石上则呈深灰褐色。

变异

有的个体后肢前伸时胫时关节仅达眼部或位于鼻眼之间。个别的第五趾外侧缘膜达瞧部;一些个体鼓膜不显;有的个体前肢背面有稀疏痣粒。 [2]

骨骼

鼻骨较大,两内缘不相接,蝶筛骨在背面少部分显露较少;犁骨齿列较短,自内鼻孔内侧中部向后中线倾斜,左、右不相接;额顶骨前后几乎等宽;前耳骨大;鳞骨颧枝刀状;前颌骨鼻突长,呈镰刀状弯曲,末端几乎达鼻孔中央。舌骨体宽明显大于长;舌角前突粗,向外呈环钩状弯曲;上胸软骨小于剑胸软骨;肩胸骨基部不分叉,与中胸骨几乎等长,较中胸骨细;剑胸软骨呈圆盘状,后端有缺刻。

第二性征

雄蛙肛周围的皮肤囊状泡起明显;指上无婚垫和婚刺;无声囊孔和声囊;无雄性线。

卵群呈单粒状平铺于石块底面;卵径3-4毫米;动物极深棕色,约占卵球的1/2,在60处有一个浅黄色圆环,植物极乳黄色。 [2]

蝌蚪

体大,第27-28期蝌蚪头体长约为21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133.4%,全长一般为51毫米左右;第40期者头体长约为30毫米,全长75毫米左右;最大的全长可达85.5毫米(第43期)。体背面灰色或灰黑色,尾鳍发达,尾中部上、下尾鳍高之和几乎等于尾肌高,尾具少许深色斑点,尾末端圆。口大,唇齿式多为Ⅱ∶6+6(或Ⅰ∶7+7/1+1∶Ⅱ(第26-40期),很少数为Ⅱ∶7+7/1+1∶ⅡⅡ∶5+5/1+1∶ⅡⅠ∶8+8/1+1∶ⅡⅠ∶6+6/1+1∶ⅡⅠ∶5+5/1+1∶Ⅱ;下唇乳突2排,两排间间距宽,个别蝌蚪下唇缘分为左、右两叶,中间隔1个乳突间距;口角处有副突约3枚。

生活习性

太行隆肛蛙从3月中旬开始出蛰,在4月初达到出蛰高峰期,此时测量水温7℃,气温8℃。刚出蛰时,太行隆肛蛙活动能力不强,活动范围较小,以底栖活动为主,很少离开水面进行活动。当气温升至14-19℃,水温9-10℃时,成蛙活动能力增强,活动范围增大,常常离开水潭,聚集在向阳的岩壁和石块上,腹部紧贴其上,捕食活动活跃。


夏季成蛙多攀在岩壁上或浅水中的石块上,受惊则钻入石缝中;秋冬季则潜入深水大石下,未见到有上岸的个体,秋冬水底温度10-12℃

太行隆肛蛙捕食革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等多种昆虫,其中多为天牛、象鼻虫、叩头虫、叶甲虫以及蚊蝇、虻等昆虫。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两栖类)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