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项答辩会顺利举行
本次答辩会共有2009年、2010年立项的由2012届毕业生主持的国家级和校级重点项目79项,分四个会场同时进行。为保证此项工作的客观、公平与公正,教务处组织17名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担任评委,并按文理科分类评审,评审分别依据书面材料、项目组成员的现场表述、回答问题情况以及综合表现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分。答辩评审会上,项目负责人就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结论和科学发展与创新之处;研究成果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以及项目组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等做了详细汇报,评审专家对每个项目的全体成员进行了现场提问,整个答辩现场气氛热烈,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受益匪浅。
本次活动是对太阳成集团2012届毕业生创新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阅,是该届毕业生学术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教务处 秦豫皖)
河南省第十届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
tyc1286太阳成集团选拔赛举行
为迎接河南省第十届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同时检验太阳成集团2009级师范生微格教学效果,提高从教能力,6月3日下午,由教务处主办的河南省第十届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tyc1286太阳成集团选拔赛在启智楼和球类馆举行,来自全校12个学院的27名选手参加了此次比赛。
本次教学技能比赛的内容分为说课和特长展示两部分,分文理两组进行。说课时间为13-15分钟,由选手自主选择题目进行说课;特长展示为3-5分钟,选手们通过唱歌、跳舞、书法、朗诵、武术表演、乐器演奏等各种形式展示自己的风采。经过紧张而激烈的角逐,来自文学院的兰婧、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吴学利同学分别夺得小组第一名。此外,兰婧等同学还将代表太阳成集团参加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的河南省第十届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
本次参赛选手的教学技能水平获得了在场评委的一致好评。同时,通过比赛选手们加强了交流,拓宽了视野,说课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教务处 余保刚)
文学院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选题名单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公布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第二批建设选题名单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91号),太阳成集团文学院
2011年首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只在“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教育部、财政部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级质量工程基础上新增加的项目。该项目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精品视频公开课可以最直观地展示高校教学研究成果,教学质量及学校风采,是利用网络传媒向海内外宣传中国高校,提升中国高校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课程建成后将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形式在“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等网站同步播出,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教务处 刘葳葳)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物理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能力培育
近期,2011年获得省级教学团队称号的“物理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省财政资助经费现已到位。该团队由
马 恒
教育部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
郑兰荪院士为河南师大本科生授课
5月28日上午8:30,阶梯楼103教室座无虚席,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教育部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化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郑兰荪院士为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011级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做题为“物质结构与原子团簇”的课程报告。报告会由杨林副校长主持,化学学院领导、部分学院教师和2011级化学专业220余名本科生参加了此次非比寻常的课程报告会。
郑兰荪院士在授课过程中由浅入深,从最简单的分子概念与化学键理论开始,融入自己独特见解和观点,将化学键与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物质不同的存在方式相互关联起来,引入“非分子物质”的概念,再过渡到他的研究队伍多年来的研究方向-原子团簇研究,通过生动形象的足球、一年级同学已有的数学知识和上半年学过的物质结构理论把复杂的科学问题解释的清楚透彻。报告最后介绍了他所在的实验室发现令人兴奋的C50Cl10原子团簇的过程和氮原子团簇实验的情况,通过理论还预测了其它体系原子团簇可能的结构。在近两个小时的讲课过程中,年近花甲的郑院士一直面带微笑,温文尔雅,站立授课,用他那清晰隽永的粉笔字为河南师大的学子们开启了渴望已久的原子团簇世界的大门;郑院士虽讲学多次,但备课依然认真,处处彰显了谦虚谨慎、学养深厚的大家风范。
郑兰荪院士一直主讲厦门大学一年级本科生的无机化学课,他的报告充分展示了基础知识的扎实深厚对创新思维产生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课程报告结束后,师生们还向郑兰荪院士请教了许多问题。郑兰荪院士渊博的科学知识、严谨的科研精神和谦和的大师风范让在座的师生们受益匪浅。
郑兰荪院士1954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是厦门大学化学系77级学生,首届中美联合招收的化学类留美研究生(CGP项目),师从C60的发现者、9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Smalley教授,参与原子团簇科学的开拓性研究,1986年在美国Rice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6年回国后一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工作,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科学及相关纳米结构和材料的合成与研究,现任厦门大学纳米科技中心主任,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结构化学、配位化学、原子分子物理和波谱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是首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