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成集团2012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评审会议圆满结束
会上,徐存拴副校长站在全校教学工作的全局,就评审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立项项目必须具有针对性,这是确保项目研究紧密围绕学校制定的立项指南,重点研究解决当前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前提;二是要求申报项目必须具备应用性,这是加强教学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三是要求推荐项目必须具有先进性,只有研究课题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才能对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引领和示范作用。最后,徐存拴副校长强调,评审工作务必要坚持客观、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控制数量,保证质量,兼顾学科平衡,确保评审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
本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推荐评审持续一天时间,成立了以徐存拴副校长为主任委员、共19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并制定了严格的评审程序和科学合理的评审指标体系。评审工作采取双盲评审和答辩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小组推荐、全体评委票决、有关项目负责人汇报答辩、全体评委评分的方式,从申报的126项项目中,评出2012年校级项目50项,其中重点项目10项、一般项目40项,并在此基础上择优推荐20项参加省级教学改革项目评审。
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建设,是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加强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
(教务处 杨秀婷 祁巧艳)
太阳成集团新增四个本科专业
近日,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11年度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2012]2号),太阳成集团2011年申报的4个本科专业全部通过教育部审批,分别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功能材料专业、外国语学院的法语专业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投资学专业。至此,太阳成集团本科专业已达62个。
今年太阳成集团申报的物联网工程、功能材料、法语、投资学等4个本科专业是严格按照太阳成集团《专业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推荐、论证的,其中物联网工程、功能材料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交叉学科专业,占推荐专业总数的50%;法语、投资学专业在河南省仅有少数几所高校开设。上述四个专业的获批,对改善和优化太阳成集团本科专业结构及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了做好新增专业的立项、论证和评审工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务处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学校教学指导评委员会严格把关,相关学院密切配合、大力支持,使得本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圆满完成。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太阳成集团获批的四个本科专业均可自2012年开始招生。附:获批专业名单
序号 | 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学位授予门类 | 所在学院名称 |
1 | 物联网工程 | 080640S | 工学 |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
2 | 功能材料 | 080215S | 工学 |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
3 | 法语 | 050204* | 文学 | 外国语学院 |
4 | 投资学 | 020114W | 经济学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太阳成集团2012年度校级暨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精品
视频课程推荐评审会圆满结束
会上,陈广文处长依据“分层建设,梯次推进,滚动资助,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对本次推荐评审工作做了全面介绍。陈处长指出,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精品视频课程建设项目,是积极落实教育部“十二五”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各学院本科教学工程抓好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的重要举措。
教务处副处长张顺利就各项目的评审办法及评审注意事项进行了介绍说明,并要求各位评委要以“尊重发展,兼顾历史;突出重点,兼顾公平;虚实结合,兼顾类别”为导向,切实做好本次项目的推荐评审工作。
本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依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评审指标体系》,以书面评审和答辩评审相结合的方法,从申报的27项项目中,共评出校级项目20项,参加答辩项目6项。通过答辩评审择优推荐4个专业参加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评审。
精品视频课程共申报24门,经过严格的书面评审和激烈的观摩教学比赛,最终文学院
2012年“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精品视频课程项目的推荐评审结果集中体现了太阳成集团近年来在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建设、教学管理改革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对进一步调动大家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务处 杨秀婷)
太阳成集团获批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实施单位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由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于“十二五”期间实施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高项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分为培训、国外培训和企业顶岗培训。国内培训任务培训期4周,主要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2011]14号),和《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1年度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1]64号),教务处精心组织了11个专业类的申报工作,目前已经获批经济与管理类和生物类两类专业的国内培训任务。其中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培训工作拟于2012年暑假期间实施。
(教务处 董亚杰)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生分流培养扎实推进初见成效
为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2009年,我院在全校率先实施了“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三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教务处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我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人才分流培养模式改革稳步实施,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效果已初见端倪。
一、分流培养模式日趋完善。我们始终坚持以改促建,改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分流培养的载体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
1.组建了班级。按照分流培养方案,学院根据学生职业意愿,将他们分为师资型人才、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组建了“教学实验班”、“研究型人才培育班”、“应用型人才强化班”三个班级,三个班级之间实行动态管理,对于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学生在班级之间可以自由选择。
2.建立了导师队伍。为了更好的实现分流培养目标,我们实行专业班主任及方向班主任“双班主任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专业班主任和方向班主任根据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专业班主任把培养理念、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和设计思想等传达给学生,方向班主任引导学生确立发展方向,保证分类培养顺利进行。
3. 编印了教材。高质量的、与分流培养要求相吻合的教材是做好分流培养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我们在做好相关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教材的编印工作,召开教材编写会议,研讨教材内容、讲授重点等课题。目前正在编写《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系列教材。
4. 完善了制度。为了保证分流培养工作稳步有序推进,我们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分流培养实施方案》、《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分流培养班级管理制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班主任”工作条例》、《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分流培养教材编写意见》等规章制度,为分流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分流培养工作扎实推进。我们结合分流培养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从业技能和岗位认同思想。
1. 学术型人才培养途径科学多样。我们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做学科前沿指导,极大提高学生科研兴趣,开阔视野。一是邀请学院不同学科优秀教师如无机化学杨林教授、有机化学渠桂荣教授、物理化学卓克垒教授等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并现场答疑,在科学系统课程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并巩固了各学科的理论基础;二是组织高低年级之间的学习经验交流会,结合实际,明确未来的科研方向;三是依靠我院各类科研平台优势,以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为契机,支持本科生进行创新性实验研究工作,提升了该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2.师资型人才培养注重技能提升。我们利用优势,突出特色,强化师范生从教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一是开展课“名师讲坛”,学院先后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吉林大学宋天佑教授、北京大学段连运教授来校讲学,与名师面对面,极大提高激发师资型人才从事基础教育的热情;二是邀请省内知名的教育教学专家如郑州101中学康午生校长、郑州市基础教研室理科室孙红宝主任对实验班学生做专门的讲座,增进了学生对将要从事工作的了解,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聘请了省内重点中学的一线优秀教师讲授观摩课,并进行具体指导,我院还与附中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只要时间合适,教学实验班的学生随时可以去附中课堂听课学习;四是以各级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为契机,抽调名师强将组成技能培训团队,对实验班中优秀选手实施专门培训,强化师范特色。
3. 应用型人才强调实地锻炼。我们非常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工厂实际锻炼和实践基地建设。一是先后邀请企业老总来学院进行讲座,如亚洲集团董事长侯世民,新乡拓新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西宁、总经理蔡玉瑛等讲授市场需求、商业竞争、企业成长和企业安全等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未来从事行业的热情;二是开设化工仪器销售技巧、常用大型仪器操作方法及原理等课,让学生进入模拟工厂状态进行就业“热身”;三是不断拓展该类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企业中一对一的指导,极大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目前,新乡拓新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亚洲产业发展集团、红福油墨有限公司、新乡市奇鑫电源材料有限公司、河南百汇环保有限公司等已经成为我院应用型人才的实习实践基地。
三、分流培养成果丰硕。经过近三年的不断建设和辛勤努力,我院的人才分流育人模式逐步得到完善,获得了师生的广泛认同,取得了丰硕成果。
1.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跨越。2011年,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我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项;同时,渠桂荣教授、郭海明教授指导的项目分别入选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
2.大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取得新业绩。2009年,在首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中,该班3名同学同时获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11年,在第二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中,该班3名同学又凯旋而归,获得1项一等奖和2项三等奖。
3. 师范生基本技能竞赛实现新突破。在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中,2009年,第三届比赛中我院张春同学获优秀奖;2011年,在第四届比赛中我院毛润泽同学获二等奖(化学组全国第二名),成绩突出,获专家一致好评。2010年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说课”比赛环节中,我院学生的多项作品都获得奖励,其中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在“教学设计”比赛环节中,荣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7项。
4.大学生考研通过率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院学术型人才培育班的考研通过率达到80.3%;2011年,学术型人才培育班的录取率达到83.7%。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还分别向我院发来了感谢信,感谢我们连年向他们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研究生,多家重点高校的研究生导师普遍感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以前相比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另外,研究型人才培育班2008级李德阳同学目前已收到美国三所大学的拟录取通知书。
5.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实现新提高。经过专门的培养和实践,各专业班的学生就业能力都获得了较大提升,除了还想继续考研而不愿就业的学生,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在2010年和2011年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中,我院学生就业率分别为91.82%和94.81%。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新郑市组织的中学新进教师面试中,我院教学实验班2008级贾文珍同学荣获全市第一名,顺利被新郑一中录用。
新型教育破瓶颈 双师育人结硕果
——物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简述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导师制是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的一种制度,建立导师制是学院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化分流培养、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重要配套举措,是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竞争力、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各类创新型人才。导师制是以学生学业指导、就业去向为核心,兼顾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心理等方面指导和引导的学生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导师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明确的、相对固定的、连续性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起以学生为本,教师教书育人的新平台。教师在“思想上引领,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路人。
二、培养模式实施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教学技能、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学习个性的学生,该院决定自2007级开始,实施本科生阶段性、平台式导师辅助的人才培养方法。
在指定导师阶段(学期1),导师侧重于解决新生在学习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并对其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在选择导师阶段(学期5),主要针对高年级本科生,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加强科研素质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由第五学期开始,学生与导师间可进行“双向选择”。从三年级开始(学期7),导师制进入微调阶段。在选择导师和微调两个阶段,学院将按社会用人的需求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推出教学、科研、创新、就业、考研和毕业论文(设计)多个并行平台,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发展目标自愿地选择这些平台。同时,学院将抽调专业基础深厚、业务技能精湛的学科教师参与这些平台,并遵照教师的专长和意向为每个平台配置相当数量的教师组成各个平台导师组。
导师的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导向”、“导学”和“导心”(以“导学”为主),从生活上、学习上和心理上对学生做到真正的关心和指导。同时,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学习兴趣、性格特长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在所选平台上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例如,对于毕业生来说,导师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培训讲课、说课技巧、面试注意事项,甚至着装、礼仪等方面都能得到导师的具体指导。
三、特色品牌活动
在具体工作中,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结合师范生自身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情况,注意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成功开展了包括“十佳导师评选”、“导师寄语毕业学子”、“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及“师范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工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育计划”等一系列特色品牌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此外,该院精心打造了教学创新新品牌。本科生导师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教师技能培训中心为平台依托,通过挑战科技作品制作比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电子设计比赛、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指导过程,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进行教学技能训练和科研创新指导,为学生提供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实践平台和创新平台。
四、工作成效
在导师的热切指导下,这一系列特色品牌活动得以成功举办,学生在科技创新、教学技能、数学建模等各类竞赛以及发表学术论文中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009级李佩佳同学获得第四届“东芝杯”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二等奖第二名的好成绩。此项赛事由教育部主办,参赛学校是40所师范大学,其中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等6所部属师范院校。大赛共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自从导师制改革实行后,该院在教学技能方面成绩斐然。物理学专业共有 7 人次在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获得学科第一名 1 次。
数学建模获得国家级以上奖励 10 项,其中2010年获数学建模国际金奖 1 项,二等奖 3项,实现我省在该项赛事中的零突破。
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15 项,占全校1/7,校级重点及一般项目100多项。连续4年,该院大约1000名学生受益于大学生创新实验,参与比例达50%以上。同时,张岩星同学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作主题发言。
2007年以来,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7篇,其中:SCI和CSSCI 5篇;核心期刊18篇;CN 4篇。
另外,在导师指导下,分别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2 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9 项,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激情奥运,阳光校园”读书征文活动 5 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1 项。
实践证明,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层层递进 内外互动”的双师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了教学改革,提高该院各专业的本科教育质量。在基于对时代育人主题理解的基础上,积极整合工作资源,创新教育方式,为科技育人注入了新活力,为打造创新型人才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