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一群静默的守护者,它们以沉稳而庄重的姿态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些老建筑具有独特的魅力与韵味,它们不仅是砖石与木材的堆砌,更是文化与艺术的融合。平原楼自建立起便一直矗立在tyc1286太阳成集团的一隅,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洗礼,每一道痕迹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每一块砖石都铭记着过去的故事。漫步于此,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平原楼修建于1951年,彼时尚未命名。2007年,为了纪念曾经的平原师范学院,也因其楼体上镶嵌着“平原师范学院”的院徽,便命名为“平原楼”。学校于1992年对平原楼上雕刻的院徽加以调整,后在筹备九十周年校庆之际,因院徽厚重的历史感,被正式确立为tyc1286太阳成集团校徽。平原楼见证了校徽的更迭,它不仅是一座简单的建筑,更是学校历史发展的见证者。
平原楼为砖混结构的仿苏式建筑,地上两层,青砖灰瓦,楼顶采用歇山式形式,四面斜坡。内部楼梯使用实木材料,二层铺设松木地板,原木的大量运用,为这栋建筑增添了几分自然与质朴的气息。平原楼是校内现存唯一铺设木质地板的建筑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居诸不息,寒暑推移,随着时间的流转和岁月的侵袭,平原楼曾因年代久远、木质地板易失火等因素被贴上了“危楼”的标签,“建议拆除”的声音随之而来。“如果没有曾经的痕迹,从哪里能看出师大厚重的历史?年轻后辈又怎么能够去了解过去?”原数学系党支部书记赵长新老师说道。最后,在多方的努力之下,这座见证着历史、承载着校园记忆的标志性建筑得以保留了下来。
为了让这栋现存唯一铺设木质地板的建筑物留存的时间更久,学校采用铁钢板和螺丝对平原楼中的木质建材进行加固。2017年,又对其进行了一次重新整修,包括修缮窗户、粉刷墙壁等多重防护措施。经历多次翻新与整修,如今平原楼的内部已然变得更为干净明亮,以焕然一新的面貌继续为校园师生默默服务。
在建立初期,平原楼主要用于教学。1956年,学校进行了系科调整,许多数学系教授搬入了平原楼。在作为数学系教学办公楼的时期,平原楼见证了数学系的蓬勃壮大,也见证了许多数学系人才的发展和成长。“当时数学系学术第一,教授人数第一,在校学生数第一,我们骄傲地称它是‘亚洲第一大系’。” 赵长新笑道。这一时期,平原楼一层作为办公室使用,楼上则是教研室。数学系的老师们常常在教研室一起讨论学术问题,虽条件艰苦,但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让数学系人才辈出。
据原数学系教师郭凤琴回忆,1983年10月,数学系教师郑双圆到陈景润先生家中邀请其到学校讲学,陈先生欣然应允。再加上当时数学系师资力量雄厚,在河南省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师大成为他来河南讲学的第一站。陈景润先生的到来引起了巨大轰动,教室内座无虚席,看台和门口都围满了旁听的学生。讲学过程中,陈景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为大家讲解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定理与解题方法。学术大师的莅临让在场的师生们无不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也激发着大家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讲学结束之后,陈景润先生来到当时作为数学系教学办公楼的平原楼,与数学系的老师们开展了更进一步的交流。
四十年后,2023年10月,陈景润先生之子陈由伟和母亲由昆女士来到这里,重走当年陈景润先生的讲学之路。岁月流转,抹不去人们心头的记忆;建筑无言,见证了一段段难忘的时光。平原楼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数学家们思考的痕迹,它所承载的潜心问学的精神在时间长河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随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平原楼的职能由数学系教学办公楼转变为综合办公楼,再到现今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楼。尽管平原楼的职能和用途不断更迭变化,但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却在岁月流转中显得愈发深刻。曾经无数师生、学者在这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他们以严谨细致的态度拓展着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不仅照亮了自身的学术之旅,也为后来者铺就了一条坚实的求知之路。
平原楼作为建校以来的早期建筑之一,见证了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一砖一瓦都沉淀着历史的记忆。它历经风的磨砺,雨的洗涤,是那些尘封岁月的亲历者。如今,新征程的曙光照在它的身上,也照在每一位学子心中,它始终在这里,与一代代师大人一起,迎接崭新的明天。
(大学生记者 武彭钰 闫玲玲)